膠東在線7月15日訊(記者 張婕)沿蜿蜒公路而上,進入群山環抱之中,便來到了棲霞市廟后鎮后許家村。夏日走在后許家村,錯落有致的房屋和青山勾勒出美麗的中國畫,墻面上的壁畫點綴著鄉村小路,溪水聲和蟬鳴聲交織成趣,宛若置身恬靜的世外桃源。
此前,后許家村一度閉塞落后。蝶變源自改革,近年來,后許家村大力推動農村綜合改革,使一個綿延三百余載的古老山村舊貌換新顏,走出了“一村一特色”的“農文商旅”紅色融合發展之路。
近日,記者隨“改革風帆勁 萬億征新程”煙臺改革·媒體行集中采訪活動走進后許家村,零距離體驗鄉村振興“棲霞樣板”。
妹妹找哥奇遇記、花頂山阻擊戰、十二生肖、二十四節氣……踏進后許家,便見壁畫美。2021年11月,后許家村開始與煙臺現代畫院攜手打造“后許家村紅色主題原創壁畫村”項目,將新潮彩繪與傳統民居相融合,把良好家風、和美鄉村、移風易俗等理念融入其中,20余名藝術家無償繪制墻面55面,累計繪制壁畫1550多平方米,開創了煙臺地區農村主題原創壁畫先河。原創壁畫為后許家村帶來新的發展生機和活力,也讓“網紅村”成了后許家村的代名詞。
“以前村里缺水,老百姓就是靠天吃飯”,棲霞市廟后鎮后許家村黨支部書記王進軍介紹說,為了改變這一情況,王進軍和村里黨員及村民代表商量,從鎮上最大的水庫轱轆磨水庫調水。從轱轆磨水庫調水需要翻過3座山,總管道長3600米,分管道總長11000米。王進軍說:“當時我提這事,百姓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最后村里自籌資金100多萬,每家每戶都參與,歷時半年,把我們村600畝土地全部實現了水肥一體化。”
讓“閑置資源”集體“變現”,助村民增收。后許家村通過村級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民以閑置房屋、資金等方式入股,村集體盤活利用閑置土地、農房等資源發展“農業+文旅”。結合當地自然風貌和文化特色,依托村里古民居建設鄉村記憶館,打造了特色精品民宿,吸引游客到村旅游、居住。目前,全村已有16處民宿院落對外營業,另有8處院落正在施工改造中。
據王進軍介紹,村里現建有蘋果園300余畝,櫻桃園200余畝,打造了集采摘、旅游和觀光一體化旅游服務。2017年,后許家村成立廟后鎮第一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棲霞市文凱果品專業合作社,入社比例達到100%,入社資金達30萬元。合作社成立以來,村集體累計增收達15萬元,帶動村里20余名婦女實現了打工致富,人均工資收入2萬元以上。2022年,后許家村響應政府號召,先期投入約60萬元建設了30畝大櫻桃示范園,栽種了1.5萬棵大櫻桃苗,通過加蓋防雨棚、配置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達到了標準化栽培、生態化種植的良好效果。計劃到2025年,整體投入約500萬元建設300余畝大櫻桃示范園,預計為村集體增收400余萬元。
后許家村還積極改善人居環境,潤澤百姓生活。對600余米的穿村河段進行清淤漿砌,沿河設置了池塘、木橋等人文景觀,同步改造河道南邊菜園地,使菜園地既能種又能看。并利用碎理石對3000平方米的胡同進行鋪設、裝飾,規劃建設景觀步行街并安裝霓虹燈燈帶,打造“網紅夜景”。綿延千米的環山步道、燈光霓虹的夜間景觀,無不吸引游客流連忘返、百姓駐足觀看,每年到村游客超過3萬人。
如今的后許家村已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后許家村打造集紅色教育、鄉村旅游、民俗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項目,成為棲霞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體制改革的生動典范實踐。近年來,棲霞市以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涌現出多個像后許家村一樣“省鄉村振興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