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征信信息為什么不能修復?征信信息和公共信用信息為啥不是同一概念?本文幫助您了解為什么征信領域不存在“征信修復”的概念,掌握合法的征信救濟渠道,防范“征信修復”詐騙陷阱,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征信權益。
信用信息修復針對的是公共信用信息
根據《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山東省公共信息信息歸集管理辦法》社會信用信息分為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而所謂公共信用信息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以及人民團體等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職責,提供公共服務過程中產生或者獲取的信用信息。通常包括司法裁判及執行信息、行政管理信息、經營異常名錄信息、嚴重實行主體名單信息、有關合同履行信息、遵守法律法規情況信息。
按照《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信用修復是指信用主體為改善自身信用狀況,在糾正失信行為、履行相關義務后,向認定失信行為的單位或者歸集失信信息的信用平臺網站的運行機構提出申請,由認定單位或者歸集機構按照相關規定從公示名單中移除或終止公示的活動。換言之,該辦法所稱信用修復就是指不再公示相關失信信息,相關認定單位對信用主體曾經的失信行為仍保有認定記錄,只是不再對外公示而已。
征信信息不是公共信用信息
(一)信用信息與征信信息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征信信息不是公共信用信息。
信用信息通常是經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或團體認定后產生,征信信息是商業銀行等信貸機構對信息主體履約情況的客觀記錄,并非國家機關或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組織的認定信息。通俗地說征信就是企業或個人與銀行等放貸機構按照市場化運作規則簽訂商業合同,放貸機構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等法規和合同約定(授權),對其履約情況進行如實記錄(形成征信信息),并歸集到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為金融活動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務。其中,個人征信信息的歸集、查詢還需要信息主體本人授權,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征信信息屬于個人敏感信息應當采取更為嚴格的保護措施。很明顯,征信信息屬于企業或個人隱私,不應歸于公共信用信息。
(二)信用信息與征信信息在展示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征信信息并不公開。
信用信息與征信信息的展示方式明顯不同,是兩者最大的不同。公共信用信息通常面向社會公示,即全體公眾都可以查看。而征信信息是屬于個人和企業的非公開信息,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未經信息主體授權,其他人無權查看。
信用修復不適用于征信業務,征信領域不存在“征信修復”的說法
征信信息既未公開公示,在邏輯上必然也無法適用上述信用修復的措施。2023年5月1日《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很明顯,該辦法所稱的信用信息修復,即針對的是公共信用信息。并不適用于征信領域。目前無論是以國務院令形式頒布的《征信業管理條例》還是其他規范性文件都沒有“征信修復”的概念,不存在“征信修復”的說法!
因此,信用修復不等于“征信修復”,信用信息修復政策并不適用于征信活動。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等法規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征信信息都屬于非公開信息。無論是征信機構還是商業銀行等信息提供者,均無權隨意修改、刪除征信報告中展示無誤的不良信息。如果個人征信記錄真的出現錯誤,可以通過征信異議、投訴或向法院起訴等正規途徑維護自身權益。需要強調中國人民銀行為公眾提供征信異議、投訴等錯誤信息更正服務是完全免費的。以“征信修復”“征信洗白”等為噱頭的宣傳或廣告均涉嫌虛假宣傳,許諾收費后保證“修復”的,往往涉嫌欺詐。輕信此類宣傳,妄圖通過非正規途徑更改、刪除負面征信信息,不僅不會達到目的,反而會遭受金錢損失或個人敏感信息泄露。
在此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樹立守信意識,養成良好的還款習慣。如因本人原因未及時償還貸款、信用卡等產生逾期記錄,應盡快足額補繳欠款,最大程度減少不良事件影響。按照《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即個人消除逾期欠款5年后信用報告不良記錄將不再展示。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官網還開通了征信異議線上處理渠道,異議處理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