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 (彈撥樂器)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漢族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于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F在也出現了小古箏、便攜式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箏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后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早以25弦箏為*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在古箏教育中,作品呈現大都是以演奏、欣賞等方式進行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靈活躍動的教學形式,促進了學生們對音樂美的認識、理解與創造的能力。在審美教育的同時恰當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樂審美體驗的積淀越多,德育就會越發深入人心。古箏音樂一般具有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感情性這些特點,而這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直至大腦及神經系統的放松和興奮,使他們產生創造性的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箏曲音韻典雅含蓄,旋律流暢優美,能表達許多層面的東西,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