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洋中醫學府龍氏正骨簡介:
龍氏正骨推拿:以脊柱解剖、生物力學和脊椎病因理論為基礎、運用獨特的“三步定位診斷法”及糾正脊椎錯位的“四步十法”,具有科學嚴謹、定位準確、無痛安全的特點,是既治標又治本的脊椎病特效治療方法。
龍氏正骨手法特點:穩準、輕巧、無痛、安全、療效確切!龍氏正骨治療特點:硬手法和軟手法。
龍氏正骨頸椎十法操作方法:
1 仰頭搖正法:適用于枕寰、寰樞關節的旋轉式錯位。患者仰臥,低枕。術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病人頭部上仰(仰頭可使C2-7頸椎后關節閉鎖成"定點"),側轉,囑病人放松頸肌(緩慢動2-3下),待頭轉到大角度時,稍加有限度的"閃動力",即可使錯位的關節復位,此操作中有時可聽到關節復位的彈響"咯得"聲。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頭搖正法:適于頸椎2-6后關節旋轉式錯位。患者側臥、平枕、低頭(上段約屈15度,中段頸椎錯位者約屈25度,下段頸椎錯位者前屈須大于35度),術者一手輕拿其后頸,以拇指按壓于錯位的橫突后隆起處下方作為"定點",另一手托其面頰部作為"動點",以枕部為支點,轉動頭部,當搖頭至大角度時,動點的手用有限的"閃動力","定點"的拇指按壓成阻力,使關節在動中因"定點"的阻力而復位。緩慢復位法根據需要可重復2-3次。
3 側頭搖正法:適于頸椎2-6鉤突關節旋轉式錯位及側彎、側擺式錯位。患者側臥、低枕、頭前屈,術者一手托其耳區頭部,另一手輕拿其后頸,拇指"定點"于患椎關節隆起點,將頭搬起呈側屈狀作搖頭活動,動作同低頭搖正法。側凸癥,先治健側(凸側在下,凹側在上),后治患側,逐個復位。
4 側臥搖肩法:適用于第5頸椎至第2胸椎間的旋轉式錯位。患者側臥、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術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夾于錯位關節的橫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復位原理及適應癥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于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閉鎖影響復位。
5 側向搬按法:適用于頸椎1-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錯位。患者仰臥,術者立于床頭,一手拿其后頸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并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并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并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先開后合),當頸屈向患側至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松,,并與"動點"手協同作牽、扳、按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復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臥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適于C2-4后關節“混合式錯位”,或關節滑膜嵌頓,且關節腫脹者。患者取健側臥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頸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點"于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重復2-3次即可復平。
7 俯臥沖壓法(旋轉分壓法):適于頸胸交界區(C6-T3)的關節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臥于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松。術者立于床頭,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沖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復2-3次,由于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錯位。
8 側臥推正法:適用于各種前后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臥,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后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后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臥位于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 反向運動法:用于松解肌痙攣和肌攣縮(頸背部頑固性牽涉痛)。
10 牽引下正骨法適用于C2、3以下頸椎病或外傷致病者。
如,椎間盤突出并發多關節多類型錯位,鉤突增生并發錯位,頸椎椎間盤變性并發各類型錯位,頸椎傾位仰位式錯位或脊髓型頸椎病因故不能手術等疑難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