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接收簡歷” 讓學習回歸教育本真
近日新華社發布消息,北京市教委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下了“禁令”,堅持免試就近原則,嚴禁對學生挑挑揀揀,以“接收簡歷”等方式選拔學生。
看到這個消息,筆者只想說,早該如此,善者善也!必須堅持教育資源的公正,減少教育機構對家長的內卷,把學習歸還給學校。
前幾天,一位朋友講述了她孩子小學的入學,讓她至今迷茫,而且擔心是不是自己耽誤了孩子。事情的起因是她沒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據她說,全班就她兒子一個沒有報過,所以孩子很多東西不會,明顯得跟別人拉開了距離,這讓她非常焦慮。
她原本覺得孩子去上學就是學習的,如果提前都學了,還去學校做什么,這才沒給孩子報幼小銜接班,但現在自己的孩子落后別人,她就覺得是不是做錯了,對不起孩子,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筆者這個朋友的心理就是很多家長報班的心理,如果不報,自己的孩子落后了怎么辦?教育機構正是利用這種心理,讓家長們不斷內卷。這就像一場賽跑,本來要等發令槍響了才可以開始,有了第一個人搶跑,然后是第二個第三個,如果不禁止這種行為,那么這個比賽就沒有規則可言。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只要孩子能領先,他愿意。那么我們就來看看,這種付出和回報值不值。家長們付出的是財力、精力以及孩子閑暇的快樂,尤其是雙職工家庭因此疲累不堪。得到的是什么呢?比如幼小銜接班,不過就是早點學會了拼音,多認了幾個字,或者字寫得更工整點,這種差距真的是差距嗎?
筆者再說個小故事:有一年假期,老家的侄女去上數學輔導班,按照課表,她一個暑假要把下學期的數學課本全部學完,用一個月趕半年的課,還是一個在數學上有弱勢的學生,結果可想而知。可是她的媽媽說,大家都是這樣上的,別人都學你不學,你就跟不上課程進度。
筆者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課程進度不是在學校在課堂上掌控,而是在暑假培訓班里進行。很多家長不是沒有這份質疑,只是他們沒有選擇,“你孩子不學就會落后其他孩子”,這句話能打敗大多數的家長,可能學霸家長不受此影響。
于是,我們很多家長就這樣被攜裹進了內卷大軍,在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的游說下,上各種各樣的培訓課,參加各種形式的競賽,在日復一日的焦慮中,扯著孩子奔波在耗費財力精力的課外班之路上,筋疲力盡卻不敢停下。
愛自己的孩子沒錯,做這種選擇也無可厚非。只是家長如此費心費力,但結果未必是好的。
就拿筆者侄女來說,她的數學仍然是她最差的科目,在班級成績也不理想。她說每年寒暑假都被硬塞了一腦子數學知識,開學后本來就不愛學,然后又覺得老師講的似乎都會,上課就更聽不進去了。如此惡性循環,她的數學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不斷下降。
我們都知道新鮮的知識才能讓人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和潛移默化的過程,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她需要一個逐漸理解的過程,而不是填鴨式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無論是體系和課程都是經過教育界很多專家學者多少年修訂而來,相比教育機構的課程,自然更符合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
當然,筆者也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機構不好,更希望家長們選擇的依據是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說到這里,大家可以去翻找一下關于一些高考狀元的報道,這些狀元也上培訓班,但他們的選擇大多是一些興趣類和體育類,而且狀元們基本都是多才多藝,愛好廣泛。
筆者覺得,校園才是學習最該存在的地方,家長應該作為學校教育的輔助而不是主體,教育培訓機構應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效補充。所以請把學習還給學校,讓孩子的愛好和興趣主宰培訓機構,家長們更請停下你們的焦慮。
相比而言,北京的家長們是幸運的,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關于2023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四個嚴禁”。嚴禁以考試成績和各類競賽證書、培訓競賽成績、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嚴禁以面試、評測、接收簡歷等形式選拔學生;嚴禁學校和校外培訓機構以培訓班、校園開放日、夏令營等形式提前招生、選拔學生;嚴禁任何學校以實驗班、特色班、國際部、國際課程班等名義招生。
希望北京的入學“嚴禁”能引起更多城市的深思,制度政策的公平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體現。不接簡歷,不看成績,素質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這關乎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關于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未來。
作者: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