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廣東省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實現GDP近10萬億元,GDP同比增長3.4%。
單從增速來看,形勢比較嚴峻,反映出廣東經濟正承受不一般的壓力。但是“掰開”GDP這個綜合指標來看,我們又能看到廣東經濟的多重積極因素,具體可以用穩、韌、實三個關鍵字來概括。
穩:總量穩、根基穩、信心穩
廣東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這是省統計局給出的基本判斷。
“穩”體現在哪?
首先是總量穩。前三季度,廣東完成GDP接近10萬億元,占同期全國經濟總量的10.5%,占比保持穩定,總量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塊頭越大,轉身越難。作為全國首個經濟體量超過13萬億元的省份,廣東每邁出一步,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每邁出的一小步,可能就是別人的一大步。
“當前處于結構調整的關鍵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持續釋放,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需要新增的經濟總量持續攀升,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長都來之不易。”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說。
其次是根基穩。
前三季度,工業和外貿繼續發揮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進出口逆勢大增11.1%,是全國外貿大省中唯一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工業和外貿是廣東經濟的基本盤。根基穩,實體經濟則堅如磐石。
第三是信心穩。
9月以來,隨著國家一攬子增量政策實施以來,社會預期改善,市場信心提升。
這在廣東經濟三季報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以房地產為例,國慶期間,廣東多地樓市迎來久違的火爆,到訪量、成交量均大幅增長。據初步統計,國慶期間廣東新建商品房認購面積約240萬平方米,較去年同期增長約70%。
韌:有效應對房地產下行挑戰
經濟的韌性,越來越受到關注。何為“韌性”,就是在遭遇外部壓力或沖擊時,靈活應對、調整的能力。
當前,我國房地產行業正處于深度調整。無論是房地產占經濟比重,還是產業結構與房地產的關聯度,廣東都是比較高的,因而受到的影響也更為明顯。
房地產下行,對經濟形成拖累。關鍵時刻,工業勇挑大梁,成為支撐經濟的關鍵力量。經濟增長動力發生轉換,韌性盡顯。
同時,經濟的韌性還體現在內外需結構的轉變。
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這對制造大省廣東來說,挑戰尤其顯著。大批優質的“廣東制造”向何處去?
——答案是出口。
前三季度,廣東出口4.39萬億元,同比增長9.1%。出口的強勁增長,有效地彌補了國內需求不足的缺口。
內需不足,外需來補。內外需結構的動態變化,展現了“廣東制造”的全球競爭力,以及廣東產業有效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
實:實體經濟更實,增長更有實效
轉型陣痛之下,廣東經濟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實體經濟的基礎更加夯實。
前三季度,廣東三次產業結構為4.1∶39.7∶56.2,第二產業占比保持在40%左右,其中工業占比35.9%,制造業占比 32.7%,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穩定提升。
投資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投資比重分別為36.9%、27.5%、28.0%。工業投資規模逐漸擴大,前三季度增長9.1%,占全部投資比重創2007年以來新高,比2020年提高了15.0個百分點。
房地產投資比重降、工業投資比重升,升降之間,廣東被迫降低對房地產的依賴,但實體經濟卻變得更扎實、更穩健。
“實”還體現在增長更有實效。
企業效益持續改善。1—8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736.87億元,增長7.9%,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率為5.53%,同比提高0.22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前三季度,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3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2%。
當前,穩經濟的任務依然艱巨。廣東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的關鍵期,調整的陣痛在持續釋放,還必須直面新的情況和問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信心更比黃金貴。隨著一攬子增量政策與存量政策的協同發力,政策效應正在不斷顯現,市場信心不斷恢復,廣東應乘勢而上,搶抓機遇,推動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奮力打好四季度經濟工作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