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訊(記者 陳攀 舒婷)舟行千里定于錨,對于重慶近570萬產業工人來講,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帶來的機會窗口正是這個關鍵“錨”。
重慶是制造業重鎮,產業工人作為重慶制造的核心力量,需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如何提檔升“技”賦能,才能讓他們成長有通道、建功有舞臺?重慶給出的答案是,既在制度保障上打破成長“天花板”,還要在培訓上為他們插上“騰飛的翅膀”。
開設創新方法培訓班、職工課堂和勞模工匠班,發布最美產業工人、啟動“勞模工匠助企行”,構建新時代技能競賽體系……近年來,重慶工會以構建起“工匠強磁場”為核心,培養了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現代化產業工人大軍,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政策引領
構建工匠培育體系
“特別有幫助,尤其解決了我在實際生產研發中的技術問題。”
前不久,由重慶市總工會、重慶市科協共同主辦的2024年職工創新方法培訓班活動上,現場多個知名創新專家用生動形象、淺顯易懂的講解,幫助職工學員建立了對TRIZ創新方法理論的系統認知,引導學員運用創新方法開啟創新思維之門,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動力。
來自長安汽車、中冶賽迪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的近百名職工紛紛帶著創新中的困惑、工作中的難題,通過思想碰撞擦出交流的火花。
此外,重慶還持續在產業工人教育、培訓、使用、評價等領域下功夫,用制度打破他們成長的“天花板”。
重慶已打造10個工匠學院。熊桂偉 攝
數據顯示,現有10所重慶工匠學院已對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新增品牌專業59個,開展技術工人線上線下培訓5206班次,惠及技術工人13.1萬人次;接下來還將以鏈主企業、龍頭企業為重點,系統謀劃新建設工匠學院30所,著力培育一支適應重慶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產業大軍。重慶還創新實施“目錄+計分”人才認定機制,深入推進人才評價改革探路先行,通過“以貢獻論英雄”的價值導向,讓更多優秀人才“輕裝上陣”,為現代化新重慶提供“智核”能量……
制度保障激活“一池春水”,也激活了產業工人隊伍創造力。
典型示范
引領工匠風尚潮流
操作工人、技術主管、項目主管、技術科長,這是重慶秋田齒輪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科長、高級工程師劉太鐘的職場蛻變之路。
“都說一個中專生很難在技術部門‘出頭’,但我偏不信。”今年44歲的劉太鐘,用23年不懈奮斗,從一個普通操作工蛻變為公司技術骨干,并在技術革新、技術改造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解決了關鍵性技術難題,許多成果和經驗得到廣泛推廣,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重慶成為制造重鎮、加快建設新重慶的時代背景下,無數個像劉太鐘一樣的產業工人,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肩上有擔當。
這些典型,在每年舉行的“最美產業工人”評選中不斷涌現。
為建立一支符合新時代要求的產業大軍,近年來,重慶健全產改組織領導機構,合力推進改革,構建起“1+N”制度措施體系,出臺改革政策文件95項,推動改革向基層延伸。
其中,在推進“產改”工作中,市總工會積極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扎實開展改革深化年、改革提升年等行動,以“勞模工匠助企行”、勞模工匠示范引領作用發揮機制建設改革等為抓手,不斷強化典型引路。
同時,市總工會還組建“會企協作創新聯盟”“校企協作創新聯盟”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勞模在實施“進口替代”“卡脖子”攻關中發揮積極作用,每年競爭性選擇優秀創新項目分類給予30萬元、50萬元的專項補助;累計建成各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860個,吸納各類優秀人才超過1.5萬人。
強化練兵
激發工匠創新活力
培養一支現代化產業大軍,以競賽強化練兵,激活創新創造活力,是重慶取得產改成效的又一關鍵。
“我們舉辦了系列競賽,通過技能比拼,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制造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技能支撐和人才保障。”重慶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介紹。
如,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川渝兩地工會聯合開展區域性勞動和技能競賽60余場,覆蓋300萬余職工,區域聯動競賽機制不斷完善,影響不斷擴大,成效持續彰顯。
重慶持續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熊桂偉 攝
在助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先后組織“助推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長江”勞動和技能競賽、川渝工業設計勞動和技能競賽暨長江經濟帶邀請賽等活動,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與此同時,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在面上拓展,協同舉辦“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聯合全國鐵路總工會舉辦“軌道上的新絲路”中歐班列(重慶)技能競賽。在質上迭代,對接全市390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需求,開辟競賽“新賽道”27項。在線上延伸,依托網上勞動和技能競賽平臺,投入創新補助資金1000萬元,積極開展“4技5小2比”等群眾性創新活動。
學無止境,行以致遠。重慶探索形成了具有辨識度的勞動和技能競賽體系,更好地凝聚工會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服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合力動能。僅今年以來,各級各類競賽已累計吸引2500余家企事業單位、220萬余名職工參賽,產生個人之星6300余人,為產業工人施才展智、提升技能水平搭建了廣闊舞臺,更為他們由“工”變“匠”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