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在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游玩。新華社發
寧夏同心縣的農戶將采摘的枸杞裝車。新華社發
工作人員在寧夏西吉縣恒豐馬鈴薯種薯脫毒繁育中心進行馬鈴薯脫毒苗切段繁育。新華社發
寧夏石嘴山,昔日的“煤城”如今蝶變為一座山水交融的國家園林城市。資料照片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紅艷艷的太陽寧夏川,紅丟丟的枸杞亮人眼,紅彤彤的臉蛋笑開顏,紅火火的日子好喜歡……”還未走進排練廳,記者便聽到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農民合唱團的歌聲。這首《紅火火的日子》是紅寶村村民自己編曲、填詞的,他們在用歌聲記錄美好的生活。紅寶村是一個移民村,漢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村民共同生活在這里。近年來,紅寶村推動培育農民合唱團,以文化為媒促進各民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紅寶村村民的生活圖景,是生活在寧夏“塞上江南”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眾和諧相處、團結奮斗的縮影。寧夏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在這里融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縣區實現全覆蓋,各族群眾守望相助、手足相親,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近日,“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采訪團走進寧夏,感受和記錄寧夏各族群眾凝心聚力、攜手向前建設家鄉的故事。
和睦融居,各族群眾親如一家
“馬師傅,家里的燒水壺壞了,幫忙看一下能不能修好。”8月8日一大早,銀川市金鳳區頤和城府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居民曹興春拎著燒水壺來到愛心服務站求助。
“行呢,你放下,我忙完這點活兒馬上瞧。”61歲的回族居民馬繼升正低頭擺弄著手頭的插線板,“都是街坊鄰居,不管哪個,我都樂意幫。正好我有維修家電的手藝,社區專門提供場地,這不,天天有活兒干。”
頤和城府社區有居民1萬人,其中回族、維吾爾族、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40%左右。記者在社區看到,這里不僅有銀發合唱團認真排練、老少棋手激戰正酣,還有熱心紅娘團講述移風易俗的熱鬧、志愿者帶孩子們練字的寧靜。“我們以黨建引領民族工作融入社區治理,通過建設石榴籽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石榴籽愛心服務站、志愿服務一條街等載體,為大家提供互幫互助、交流交往的空間,群眾在一點一滴的你來我往中慢慢凝聚了‘中華一家親’的力量。”該社區黨委副書記騰婉露說。
固原市彭陽縣白陽鎮茹河街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移民搬遷社區,轄居民小區12個,常住人口1.37萬人。茹河街社區曾是彭陽縣勞務移民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區,有近3000名勞務移民在此安居,建檔立卡戶占轄區居民總數的24.2%。移民群眾就業渠道少、門路窄的問題便成為社區治理要解決的難題。
從茹河街社區的東昂景苑小區出發,記者跟隨茹河街社區黨支部書記吳天德走了數百米,來到一處包袋生產車間,這里的工人大部分是茹河街社區的搬遷群眾。吳天德介紹,2022年9月,茹河街社區建成幫扶車間,穩定吸納100余人就近務工,累計支持轄區132人次移民群眾赴福建務工就業。
“工廠車間離家特別近,工作也比較靈活,方便我照顧家里兩個孩子。”社區居民馬小花說,她在幫扶車間從事箱包檢驗工作,目前月收入3000元左右,帶娃、工作兩不誤。
此外,社區還開放了圖書室、文體活動室,邀請社會文化組織進社區,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傳統節日,社區還會舉辦相關主題活動,營造團結、互助、祥和的鄰里氛圍。在這里,各族群眾不分彼此,每個人都成為創造美好生活的貢獻者。
產業振興,夯實團結之“基”
寧夏,地處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帶,自古以來就有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處。在此生活的各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共同發展出了畜牧、枸杞種植等寧夏特色產業。
8月11日午后,位于靈武市的寧夏塞上牧源牧業有限公司的養殖場里,一頭頭黑白花奶牛正在松軟的沙灘上曬“日光浴”。“在現代化牧場,主打一個‘奶牛怎么舒服咱就怎么來’。”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醫學院的“奶牛博士”王炳科打趣說。
2021年,靈武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聯合開展奶牛良種快速繁育技術研發,實現了國內首次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繁育出超級奶牛。去年1月,克隆牛在塞上牧源出生。“這是國內首次采用體細胞克隆技術對現存群體中終生產奶量超過百噸的優良個體進行種質復原保存,并用于良種奶牛高效繁育。”王炳科告訴記者,目前,通過校企合作,他所在的團隊通過活體采卵—體外生產胚胎高效批量繁育技術,已經繁育出7頭“超級”克隆奶牛。
寧夏是業界公認的“黃金奶源帶”,非常適宜高產奶牛養殖和優質牧草種植。2023年,全區奶牛存欄92萬頭,同比增長9.9%,增速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生鮮乳產量430.6萬噸,同比增長25.7%,居全國第三。全區牛奶產業呈現出區域布局日趨優化、良種繁育體系不斷健全、標準化生產水平持續提高、乳品加工能力持續增強、產業帶動能力不斷增強的良好發展態勢。
“枝繁本是仙人杖……”劉禹錫筆下的“仙人杖”便是枸杞樹。寧夏種植枸杞的歷史已有數百年。據清乾隆年間《中衛縣志》記載:“枸杞寧安一帶(今寧夏中寧縣)家種杞園,各省入藥甘枸杞皆寧產也。”可見,寧夏中寧家家戶戶種植枸杞的歷史十分悠久。
“我們的枸杞產品早已不只是泡泡茶、煲煲湯的配料。我們推出了枸杞原漿、枸杞面膜、枸杞保健食品等功能性產品,實現枸杞全資源利用。”寧夏中寧縣一家枸杞加工企業的負責人張娟說。
放眼寧夏全區,有關枸杞的創新產品已逐步打開更廣闊的市場。通過科技創新,枸杞產業正從傳統零售模式發展成為具有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產業。
近年來,寧夏統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向“新”而行,邁向共同富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各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寧夏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在哪?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衛地處中國內陸版圖幾何中心,是光纖網絡覆蓋全國最優路徑選擇點;戰略縱深寬廣,適合部署建設國家級區域災備中心……”在中衛市西部云基地,中衛市數據局副局長馬振鈞向記者介紹中衛市發展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運營類產業的優勢。
從沙漠小城到四大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之一、十大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之一,中衛市數字經濟產業集聚效益凸顯,注冊數字信息產業企業299家,帶動解決就業5700余人。
北京某科技公司為某社交平臺提供動畫形象的技術支持。這家公司的數字人自動化建模、渲染等全鏈條業務,部分已經落戶中衛的寧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我們尋找數字人渲染方案時,開始與西云算力合作,今年將合作范圍擴大到人工智能訓練、推理等多個領域。西云算力的價格只有以前合作的算力平臺的一半左右。”該科技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算力產業是典型的新質生產力,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馬振鈞表示,未來,中衛市將進一步擴大競爭優勢,落實好大數據項目全流程服務“一件事”,切實提高大數據項目審批效率。
除了發展新興產業,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面。走進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形態各異的各類控制閥產品令人目不暇接。“建廠65年來,我們已經為各種能源裝備提供了300萬臺(套)各類產品,覆蓋煤化工、電站及動力站、船舶艦艇等領域,能很好適應高溫、低溫、高壓等多種嚴酷工況場合。”該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常占東自豪地說。
過去,高端控制閥生產領域長期被進口閥壟斷。“卡脖子”問題怎么破?“只有依靠創新。我們把大量精力投入研發,解決了近50項‘卡脖子’工序,在很多領域都實現了國產閥替代。”常占東表示。
科技創新,讓產業不斷迎“新”風。據了解,2023年,寧夏新材料和清潔能源產業帶動全區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4.5%,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8.6%。寧夏建成和在建數據中心15個,標準機架數量從2021年底的3.1萬架增長到7.6萬架;寧夏算力質效指數位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
如今,寧夏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引領,不斷做大做優高質量發展的“蛋糕”,各族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越來越扎實。
(本報記者 殷澤昊 張文攀 閆磊 光明網記者 董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