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近幾年,面對嚴峻復雜形勢,各級政府堅持“過緊日子”,把保障民生支出擺在首位。2022年,中央部門支出下降3.5%,但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7.1%,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農林水等涉及民生的支出占比位于前列。今年前7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3.3%,但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民生各領域增速均高于總體水平。長期以來,政府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民生無小事,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任何時候都要把民生擺在重要位置。當前,我國經濟好轉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不足,部分企業、群體面臨的困難不小。民生穩,人心就穩,社會就穩。越是在爬坡過坎時期,越要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頭,越要織密扎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將民生保障落到實處,不僅體現為民服務的真心,還可以穩定社會預期,促進經濟恢復信心。尤其是,近些年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0%以上,只增不減,政府一般支出一減再減,更彰顯出以人民利益為重的理念。當前,要繼續秉承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擔當,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持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民生事項千頭萬緒,既要抓住重點、聚焦薄弱環節,又要著眼長遠、完善長效機制。當前,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群眾還面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難題。為此,各地仍需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困難群體入手,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其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幫助青年、農民工、脫貧人口、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同時,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應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比如,加大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口、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幫扶力度,及時救助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地區群眾,盡力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等問題。總體而言,要結合當地實際,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扎實有序推動各項暖民心、惠民生工作。
不可忽視的是,當前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和挑戰增多,在財政運行緊平衡態勢下要重點處理好“保民生”的幾對關系。一是要厘清各級政府間權責,加強系統謀劃、形成合力。嚴格落實“縣級為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支持”原則,加大財力下沉力度、壓實地方責任,兜牢兜實“三保”底線。二是協同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堅持在發展中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是基礎,不能“等靠要”,做到穩一方經濟、惠一方民生。三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在積極回應群眾期盼的同時,要避免吊高胃口、過度承諾。保障水平提高應建立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各地在“守住底線、保障基本”之上調整公共服務標準時,應開展中長期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和必要審批。
眼下,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亟需在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下加強財力保障,形成政策合力。一方面,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體系建設,持續加大面向基層的轉移支付,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并用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來直達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同時,省級政府應進一步統籌財政資源,提升基層預算、執行、應急處置和庫款保障等水平,及時解決實際困難和處置風險。另一方面,基層政府應壓實責任,開源節流、優化結構,多措并舉來保障民生。特別是應常抓不懈“過緊日子”,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杜絕“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此外,統籌好資金、資源和資產,在穩增長、培財源方面創新發力,將專項債用于民生領域投資,加大盤活存量資產資金力度,提高資金保障能力和績效。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