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繼續來看《重讀志愿軍家書》系列報道。1951年11月5日,一封志愿軍戰士的家書登上了《志愿軍前線戰報》的頭版。家書里不僅描繪了這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見聞,還寫下他對勝利后美好生活的期盼。硝煙散盡,寫下這封家書的志愿軍戰士不僅平安歸來,還親身參與到家鄉的建設當中,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家書中的諾言。下面就來認識這位寫下家書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易祿亨。
讀信的老人名叫易祿亨,今年已經87歲。這封感人肺腑的家書,正是七十多年前他在炮火橫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寫下的。
1936年,易祿亨出生在涪陵。成長歲月中,戰亂給百姓帶來的流離失所讓他立下了要保家衛國的志向。朝鮮戰爭爆發后,還是預備役軍人的易祿亨瞞著父母經過幾次申請,終于被批準加入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時候,他還不到16歲。
心懷保家衛國的壯志,可真正走上戰場之后,易祿亨才理解了戰爭的殘酷。
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易祿亨:一到朝鮮,跨過去就是戰爭,到處是坑坑洼洼的,坦克、飛機,到處都是鋼鐵。飛機來了,帽子都吹掉了,飛過來后那個樹頂都擺動,卷起來的沙讓人眼睛都睜不開。哎呀,(戰爭)是這么個滋味。
戰場上的槍林彈雨讓易祿亨更為深刻地理解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也讓他對家鄉、對家人的思念越來越強。1951年10月,美軍對易祿亨所在的月峰山陣地發起進攻,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在戰斗的間隙,易祿亨抱著犧牲的決心寫下了這封特殊的家書。
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易祿亨:參謀長說,小鬼,你想不想家呀,他就問我想不想家。怎樣不想,你說誰不想爸爸媽媽。他就把皮包打開拿一疊紙,就是(讓我們)跟家里面通封信,實質上就是寫遺書。
抱著與家人訣別的心情,年輕的易祿亨寫下了這封家書。除了戰場上的見聞和對家人的思念,他還寫下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要大家都富起來,把家鄉建設好。要有馬路,有水庫、電站,有茶山果樹,有牧場、工廠……作為家中長子,瞞著父母走上戰場,易祿亨一直心懷愧疚。他希望通過這些文字,能讓父母理解自己的決定。
為了讓更多的人受到鼓舞,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易祿亨的家書被刊登在了1951年11月5日的《志愿軍前線戰報》上。隨后,易祿亨跟隨部隊輾轉作戰,直到1953年7月,他在戰場上負傷昏迷,在戰地醫院蘇醒后,才得知家人已經收到了家書并寄來了回信。
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易祿亨:家里面就給我來信,(信上說)你在戰場上寫的一封信,大人小孩眼睛都哭腫了,后來我又給家里(寫信)說,爸爸媽媽,我已經好了,你相信兒,兒不會死的。
1957年,易祿亨復員回到家鄉,幾年后還成為了隆興村的黨支部書記。那時的隆興村只有一條2米多寬的土路,村民的居住環境也很差。易祿亨沒有忘記自己曾在家書中寫下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村支書的崗位上,他帶領村民修公路、建水塘、搞發展,一干就是36年,直到1997年退休。
涪陵區百勝鎮隆興村村民易玉亨:(他)在戰場受過傷之后,回來之后走路不方便,拐來拐去都在堅持,在公路上或者山坪塘上,挑泥巴、抬石頭這些,他堅持在做。
百勝鎮隆興村黨支部書記易立奎:他回來之后比較低調,沒講過(自己的故事)。(那時)春節的時候,他自己掏錢買肉,送到(困難群眾)家里去。
易祿亨當年頂著戰火在家書中寫下的心愿如今早已實現,而這封家書的力量也一直深深激勵著他的家人。
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易祿亨的孫女易春銀:看到那封信肯定是震撼,我每每看到后面都覺得有點想落淚,在這么嚴酷的環境下,他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寫下這封家書。
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易祿亨:要大家都富起來,把家鄉建設好。要有馬路,有水庫、電站,有茶山、果樹,有牧場、工廠。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農機聲轟隆隆,機器自來水嘩啦啦。和平幸福的陽光真宜人。奮斗一生,一定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