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5月15日訊 煙臺市各地不斷優化經濟作物品種和種植模式,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讓農民腰包鼓起來。
產業促增收:小小紅薯苗鼓起村民錢袋子
眼下正值紅薯苗移栽時節,趕上晴好天氣,龍口市七甲鎮王屋村的村民們掀開紅薯育苗棚,忙著疏苗、分株,并對芽苗進行分類扎梱。
龍口市王屋村村民姜祥祝:我今年弄6個棚都是煙薯這個品種。在市場上市都挺認可的,烤地瓜最喜歡的品種就是這個煙薯25。
王屋村是個庫區村,人均耕地少,村民收入不高。前些年,王屋村結合獨特氣候資源條件,以及沙化耕地土壤透氣性好、礦物質含量高的特點,開始嘗試紅薯種苗繁育,讓村民們初步嘗到了增收甜頭。今年,他們又改變了過去土炕育苗的方法,統一采用矮形拱棚,不僅投入少、見效快,還提高了育苗成活率和產品質量。目前,村里的育苗面積已經達到了近百畝,除了供應本地市場需求以外,還銷往周邊縣市區和省外城市。在從選種到收獲的3個多月時間里,可以為們帶來一筆非常可觀的經濟收入。
龍口市王屋村村委會委員張清作:生出這個苗又壯產量還高,這么一鋪(棚),照今年這個年份,價格就在5000左右塊錢。
產業促增收:建種植基地種出美好大“姜”來
天氣逐漸回暖,也正是生姜種植的最佳時節。在海陽市朱吳鎮西石現村生姜種植基地,農民們搶抓農時進行生姜種植,種下新希望,盼望好收成。
海陽市西石現村負責人于永波:目前已完成生姜種植60畝,五月中旬全部種植完成。
朱吳鎮地勢海拔高,土壤肥沃、氣候適宜,非常適合種植生姜。為帶領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在鎮黨委的幫助下,村里建起了100畝的種植基地,實施生姜成片種植。畝產一般在1萬斤左右,凈收入可達3萬元左右。同時,生姜從下姜種到收獲約半年,期間種植、蓋膜、除草、挖姜等都離不開人手,村里的100畝姜田至少能為50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
海陽市西石現村負責人于永波:我們組織村民學習種植生姜,帶動村民就業,提高村民收入,助力實現村集體經濟提檔升級。
為了支持村民發展生姜種植,鎮黨委在山坡上挖了一塊小水塘,將150米遠的河水引上來對生姜進行澆灌,還不定期的邀請農技人員對村民進行指導。讓“小生姜”開創村民致富的美好大“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