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10月21日訊(記者 王向榮 李剛)“2021碳達峰碳中和煙臺論壇”10月19—21日在煙臺舉行。作為本屆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碳交易發展分論壇于10月20日成功舉辦。
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于今年7月16日正式啟動,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000余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恰逢全國碳市場上線滿百日之際,中國碳交易發展分論壇邀請來自行業、企業、金融機構的權威專家,圍繞全國碳市場設計、運行、交易情況以及政策法規、企業碳資產管理等內容展開探討,為全國碳市場發展建言獻策。
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市場為低碳轉型注入了活力。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委委員、原專職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介紹,截至10月8日,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超過1765.2萬噸,累計交易額超過8億元。運行初期雖然存在交易不活躍等現象,但隨著市場不斷完善,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碳市場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全社會低成本減排,發電企業交易的規格程度并不是判斷市場運行狀態好壞的依據,全國碳市場具有良好發展前途。”
王志軒建議,盡快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盡快納入其他具備條件的行業。基于電力行業配額分配方案,開展其他納入行業的配額分配研究,確保不同行業減排成本接近或者形成系統,避免讓其承擔過多責任,影響社會發展、社會公平。同時,“建議進一步完善市場風險防控機制。一是科學設定配額缺口上限;二是建立市場價格保護機制,制定碳價合理參考區間,并設定市場價格波動的上下限,避免交易價格受惡意操縱或因監管疏導而導致市場風險;三是完善市場監督機制,設定專業、獨立的第三方機構,對關鍵環節進行監督,以確保公平公正;四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依托行業協會設立碳交易仲裁機構,協調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的問題、障礙和企業糾紛等。”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表示,引入碳交易市場機制不但可以豐富我國節能減排手段,還能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減碳工具。與傳統行政管理手段相比,其優勢在于既能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對減排起到激勵作用,帶動技術創新和產業投資。“除了發電行業,鋼鐵、石化、冶金、造紙、銀行等高碳排放行業將在‘十四五’期間逐步納入。下一步,要繼續完善碳市場政策體系,構建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停條例為基礎,加上各個配套框架的‘1+N’法規體系,完善相關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碳排放權制度管理。推進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包括全國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交易系統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建立能力建設長效機制,不斷豐富和完善碳市場體系。”
碳市場的穩定有序運行,離不開控排企業、金融機構等多方參與。
民生銀行總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歐陽愛東認為,商業銀行是碳市場中的特殊參與者。一方面,銀行是碳市場交易結算和融資服務的提供商;另一方面,在市場建設和培育初期,銀行也是連接企業與碳市場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為市場化減排工具,碳市場不僅對參與其中的重點控排企業意義重大,各種信號還將引導千萬家企業的更多行為。比如,碳資產數量多少及價格高低,與企業的交易成本、資金布局等息息相關,企業會基于碳價格信號及預期開展跨周期投資和風險管理。未來將有很多投資機構和企業把碳價格和碳資產納入決策框架體系,從而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零碳未來研究院總經理唐雪梅表示,全國碳市場涉及多部門聯動,參與方包括控排企業、地方交易所、第三方核查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等。無論哪一方都需要立足現在、展望未來,充分思考如何滿足低碳轉型要求、如何開展切實有效行動、如何有效降低減排成本等關鍵問題。“比如,為了完成交易及履約,控排企業要摸清家低,知道自己的排放數據是多少、是什么樣子,還要掌握相關政策,不斷進行完善。全社會低碳轉型需要我們一起為之努力。”
論壇現場,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中核資本黨委書記、執行董事溫新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航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磊,山東中和碳排放服務中心總經理鄭靜等嘉賓,分別以“中國碳金融實踐與創新”“‘雙碳’經濟機遇及企業實踐探索”“碳市場的影響分析-微觀視角的研究”“山東碳市場服務中心的體系建設”為題發表了觀點。
“啟動全國碳市場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根本目的是降低減排成本、促進能效提升。實現碳中和目標,提高能源效率是關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前提,提高民眾意識是基礎。”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經濟委員會主任、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戴彥德進一步表示,落實“雙碳”工作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向高質量方向轉型的重要抓手,對此必須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