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煙臺市福山區高疃鎮孫家疃的苗木示范園里迎來一群特殊的“訪客”。說特殊是因為他們既不是外來的考察團隊,也不是調研的專家學者,而是村里的部分老黨員、老農民。按理說,他們在村里轉悠那就是到了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可這些土生土長的“坐地戶”如今卻成了“訪客”,在示范園負責人曲寶海的帶領下或駐足詢問、或俯身翻看,言語中充滿驚詫,眼神中亦溢滿驕傲。
那這場別開生面的“群訪”因何而起
這個示范園又有何特別之處?
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2019年年初,孫家疃村注冊成立了樂飛果蔬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集體土地、村民現金入股的方式在村北山規劃種植了苗木示范園。多年來,集體辦項目還是頭一次,自然牽動著村民的心。
一場大雨惹出的“頭條”
說農民飯碗滿不滿,全看老天滿不滿。在長期的田間勞作中,善察“天色”的孫家疃村民總結出了“小雨除草、中雨灌肥、大雨排澇”的耕作邏輯,年歲愈久愈是篤信不疑,以至若有誰不按此定律“出牌”,這地里一年的收成就不會被看好,連耕種的主人也會被視為懶惰。這不,在前段時間的降水中,本應借雨施肥促苗壯的示范園里卻不見一人勞作,立馬成了村里的“頭條”。
“這借著雨水施肥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家家戶戶都這么搞,為啥?因為這法子好用——省工省力啊!”
“你說,這隊上咋想的,難道世道變了,莊稼地和苗木園不是一個種法?”
所謂“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深諳勤勞致富的孫家疃村民著了急。對此,村干部們沒有急于解惑而是賣起了關子,提出邀請村里的老代表們一起到合作社里一探究竟。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據吃飯
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也正是這個故事讓合作社確立“用科學技術武裝頭腦,讓社員挑起‘金扁擔’”的運營思想。“金扁擔”就是農業現代化,在村民眼里就是農田種植的法寶。
法寶一,還是那塊兒地,標準不一樣
田成方,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同樣都是農田為啥合作社的地不一樣?原來,苗木種植前,合作社組織人員機械利用山丘現有的坡度走勢,通過挖井埋管、耕作層土壤改造等完成了高標準的“場地平整”。“我們社里的這個苗木示范園有近百的規模,如果全靠天下雨、靠人排澇,那必將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所以我們根據鎮農業辦的指導對這片地進行了標準化改造”,技術員劉寶鳳自信道,“改造后的地基本旱澇無憂。”
法寶二,還是那棵樹,種法不一樣
“這里的樹苗是誰種的,怎么這么直溜兒,太整齊了”黨員代表崔功德驚嘆道。以往村民種樹是橫著量、豎著比,齊不齊全靠眼神瞄,而合作社種植時是按照經緯度測量出來的,社員根據測算的點位定點種植即可,而且不光是整齊好看,測算時還綜合考慮了高度、光照、濕度等多種因素,可以說從樹種下那一刻起就是滿滿的高科技。
法寶三,還是那些人,管法不一樣
“水與肥”是農作物生產的重要保障,也是田間管理的重要環節。在以往,受限于技術手段和管理理念,水肥的多少全憑農民個人的主觀經驗,這種“任性”的方式直接導致了產量的“大小年”。為了確保項目收益的穩定性,合作社對示范園進行了水肥一體化改造,通過土壤檢測、濕度監控等獲取各項數據,以此實現對農田的精準化管理。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
“這些老黨員、老農民,在過去都是村里數一數二的‘老把式’,是百姓心里的‘土專家’,把他們請到基地來也是對我們工作的一次大考,他們說好那才是真的好。”
合作社能否實現強村富民的目標,關鍵看項目運營是否得當。為此,樂飛合作社自行制定了“敲得響”“站得穩”“走得遠”的自評標準:
敲得響
即以群眾關注度和評價為風向標,檢驗作為帶頭人的村干部是否擔起干事創業的擔子,是否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贏得百姓的喝彩和贊揚,這也正是孫家疃將苗木基地的名稱定義為“示范園”的目的。
站得穩
即采取現代科技手段保證苗木產出,不僅要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實干精神感染群眾,更要學會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來裝備農業、農民,以實實在在的產出贏得百姓的認可和追隨。
走得遠
即運用市場化思維做好苗木營銷工作,一是做好現有產業,通過組建營銷隊負責與農科院和市櫻桃協會建立合作關系,并積極融入全鎮苗木聯合社實現抱團發展;二是拓展有機蔬菜種植業務,與家家悅、煙開連鎖、麥德龍等商超對接發展訂單農業,走多樣化發展之路。